021-66773386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城市更新系列丨 体育场馆的升级改造
来源:中潜咨询 | 作者:何弘婧 | 发布时间: 2021-10-18 | 4422 次浏览 | 分享到:

国务院于2021年8月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计划》),就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全民健身更高水平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和健康需求作出部署。我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逐步增多,人民群众通过健身促进健康的热情日益高涨,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迈出新步伐。体育场馆作为体育活动的重要载体,在体育消费升级和存量经济的背景下,体育场馆对于区域发展和城市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大型体育场馆多位于城市核心的规划区,是为数不多的可利用的大型综合空间,本文就体育场馆基于城市更新角度的改造升级进行讨论。

 




一、体育场馆问题及趋势



1、体育场馆的设施利用率低、功能布置有待优化 ,开放性不足。


 2、体育场馆大多政府所有,财政拨款制度下的运营,缺乏激励机制,商业化和市场化程度较低。


 3、政策利好,催生了体育场馆改造的需求。近年来,随着“健康中国”等概念的提出,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体育产业的升级,权重体育支出方面对于体育场馆的比例最高。


 4、体育场馆朝着信息化智能化数据化发展。





二、体育与城市更新



近年来国家及地方颁布诸多关于城市更新的相关政策,城市更新已逐步上升为国家的战略地位,是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的重要抓手。


成都最近开创性提出了SODsports-oriented-development)的城市运营模式。SOD是一种体育引领城市营造的新模式,以公共服务为导向发展模式上的延伸,内核是用体育公共服务引领城市规划、体育创新引领产城融合、体育消费升级引领社区活力、体育赛事体系引领城市营销。

体育场馆的改造结合现有的城市更新模式,包含着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实现体育场馆功能升级,二是拓展其外延价值,如将体育场馆打造为城市综合体等。在城市更新类型的划分上,归属于“功能改变类”,即在保留建筑主体的前提下,部分或者全部改变建筑物使用功能,但不改变土地使用权人和使用期限。


实施路径上,需要将体育场馆功能改造工作纳入区域城市更新计划,统筹推进体育场馆功能改造和城市更新工作。在实施主体确认阶段,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方,利用社会资本方的相关资源和经验提升体育场馆的能级。可以通过签订《项目实施监管协议》,明确更新项目体育场馆的建设主体、管理主体和监管主体,以及各主体对应的责任、权利与义务,保证后续管理工作的有序进展;《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中落实关于体育活动场地的规划管控要求;相关的协议书中(如涉及容积率调整的补签《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委托运营合同》等)约定土地权利人、运营方对体育活动场地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三、城市更新下的体育场馆改造样本——老瓶装新酒的徐家汇体育公园



徐家汇体育公园位于上海市徐汇区,这里是上海中央活动区之一,同时亦为上海十大商业中心之一,成为国内一流和国际知名的上海地标,包含建于1975年的万体馆、建于1983年的上海游泳馆、建于1998年的上海体育场等标志性体育场馆。在经历兴盛之后,该地块的状况却并不乐观:区域内产业混搭,违章搭建现象较多,组织管理也不是很理想,上海市政府2016年便开始经过论证调研,对徐家汇体育公园的更新改造工作,计划于2021年底基本建成。

2020年8月,徐汇区作为全国首批、上海首家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徐家汇体育产业也以“一核五区”空间布局,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形成竞赛表演国内领先体育品牌总部汇聚体育科技快速发展创新创业活力突出健身休闲品质优良商旅文体融合发展的产业格局。根据规划方案,徐家汇体育公园在规划设计上,注重平衡场馆功能提升的现实需求和建筑物历史留存的权重,将保留和改造上海体育场、上海体育馆、上海游泳馆和东亚大厦四栋主要建筑,其余建筑基本拆除,场馆改造中,一是优先满足顶级赛事及赛事配套空间布局需求;二是“量体裁衣”,对既有建筑空间进行匹配性改造,布局全民健身和专业服务功能。



四、体育场馆运营的关键点提示



1、关注公益性和经济性的平衡,需要拓宽收益来源。虽然体育场馆承载着提供体育设施,服务公共群众的公益属性,但长期发展,需要实现经济上的盈利才能持续良性循环。场馆无形资产主要包括商业冠名权、VIP 包厢使用权、广告开发、商业赞助及特许经营权等。优质的场馆设施将吸引来优质的赛事以及众多的球迷,场馆冠名权收入也相应水涨船高。2011 年初东方明珠引进梅赛德斯-奔驰对文化中心进行冠名,另有可口可乐、招商银行、中国联通等公司作为创始合作伙伴,使赞助收入占据半壁江山,改变单一的收租盈利模式。目前国内场馆商业价值开发仍受制于场馆设施落后,赛事数量、质量不高等局限,与国外场馆差距大,导致我国与国外球馆冠名权开发上存在巨大差距。

2、前期策划过程中,需要将未来的运营需求前置,精准定位,合理设计,各个类型的体育场地及商业业态的分布和比重。需要结合当地的常驻人口,场馆的辐射范围提前做好客流量的预测(比如大型赛事演出的人次、高引流体育项目的可实现客流人次);另外确定客单价来预测商业销售的规模,反推出所需的商业面积;根据可实现的商业面积来进行商业定位,让场地利用更加充分。


3、永久性和临时性设施做好划分,尽量减轻政府财政负担,避免大拆大建。在体育场馆建设中,经常会出现盲目贪大求全的现象,在改造升级的过程中,需要理性思考体育场馆未来的产业导入,尽量避免资源浪费,考虑未来的赛事需求,做好永久和临时设施的划分。